查看原文
其他

【经济热点】 樊纲:中国经济十年之痒

2017-02-13 樊纲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

点击标题下「蓝色微信名」可快速关注            

来源:《全球化》2016年第5期

樊纲  北京大学教授、中国(深圳)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


整体:两次过热,余波未了

如果给过去十年的中国经济画一个走势图,将会呈现两个巨大的波峰,体现出“两次过热”。

第一次是2004年到2007年。那次是形势使然,美国正处于房地产加金融的大泡沫时期,带着全世界一起过热。中国的出口每年增长30%~40%,加上国内已经搞了很多改革,尤其是房改后,地方开始搞土地财政,企业也投资、政府也投资,经济一下子就热起来了。为抑制过热,2006年中国的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,货币政策连续收紧,信贷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出现了大幅回落,央行也不断减少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支持。那段时期,房价一度被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范围内。直到现在,一提到“宏观调控”这个词,人们的印象就是政府不让干这个、不让干那个。中国经济的特点是三个“马上”:一刺激马上火起来,政府马上防过热,经济马上又下去了。

第二次过热出现在2009年到2010年。随着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,中国经济迅速下滑,出口负增长,大批农民工返乡,经济面临硬着陆风险。在此局面下,中国政府于当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,预计到2010年底大约需要投资四万亿元人民币,外界将其解读为“四万亿刺激计划”。随着各项措施的快速推进,中国经济不仅停止了下滑,而且出现了令全世界惊讶的“逆势增长”。2009年第一季度末到第三季度,短短半年内,中国国内生产总值(GDP)就从6.1%的谷底反弹到8.9%。10月末,官方宣布四万亿计划取得明显成效,前九个月全社会投资增长33.4%。但是,从“四万亿”出台之日起,国内外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就从未停止过,并呈现两极分化态势。自由派观点认为,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会扰乱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修复机制;干预派则强调,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挽救了中国经济,甚至称四万亿的刺激力度还远远不够。当时世界金融危机的势头太猛,各国普遍采取了刺激政策,中国政府的干预是在整个大环境下的选择。不过,中国政府的刺激大了点。刺激一年后,经济开始过热,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房价的爆发式上涨。政府又掉头“泼冷水”:2010年4月,住房限购政策出台,之后连续打压,但过热的后遗症却延续至今,尤其是产能过剩。有了过热一定有过剩,这是经济规律。产能过剩背后是不良债务,债务背后是不良企业,这些都是过热的典型结果。

中国经济为何容易过热?最重要的原因在地方政府。我们曾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借债,但2009年危机一来又放开了,地方政府借了大量债务。债多了,投资就多,经济就热,直到现在我们还处在清理、应对过热后遗症的状态中。更深层的原因在于,地方政府不需要控制宏观变量。通货膨胀、资产泡沫、全国就业水平,这些都由中央政府负责;地方政府的债务,最终偿债责任也在中央。所以地方上是有钱就花,能借钱就借钱,能扩张就扩张,这符合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的利益。我们不能说怪谁,因为制度就是这样的,这种机制导致中国经济“一放就乱,一收就死”,这么多年一直循环来循环去。对于过热的风险,政府的基本对策就是预防。当然,当世界性经济危机到来时,还是要采取刺激政策,托住经济,但力量不能太大,否则又要过热了。

个体:此起彼伏,水涨船高

对老百姓来说,宏观政策离生活太远,国民经济运行最直接的结果莫过于收入与消费。过去十年中,国民收入的一个显著变化,是农民工收入的上涨。2006年,国务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,中国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群体总数的72.1%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2011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突破1800元;2014年达到2864元;2015年突破3000元。与此相对的,是曾经风光无限的白领阶层收入的相对停滞。2015年7月,国内某大型人力资源网公布了当年夏季全国32个主要城市白领月薪排行表。数据显示,二季度全国白领平均月薪6320元,其中北京以7873元排名第一,上海、深圳分别以7546元和6935元名列第二、第三。然而,早在2007年时,国内某研究机构公布的《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》中,排名第一的上海月均收入是5300元,深圳5280元、北京5000元。尤其是近年来,随着物价的高涨,不少城市白领感觉自己的收入不仅跑不过房价增速,甚至已经跑不过通货膨胀率。就过去五、六年看,农民工收入上涨的速度确实比白领要快。尽管如此,农民工仍然是低收入阶层。更关键的是,他们在城里留不下。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,他们平均干八、九年就回到农村,我们称之为农民工早退。这几年为什么闹“用工荒”?如果他们不回去,新人又进来,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。“用工荒”的出现,说明中国过早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,这才导致农民工工资快速上涨。不仅是农民工,大量白领乃至中产阶层也在“逃离北上广”。数据显示,过去十年中,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并没有大幅增加,而生存成本,尤其是住房压力却节节攀升。加上沿海经济的纵深发展,曾经热衷挤进一线城市的年轻人,在北京、上海打拼几年后,往往趋于理性,退到二、三线城市定居,劳动力市场逐渐实现供求均衡。

相比于收入的增速,中国人的消费水平在过去十年中的蹿升更加引人注目。2006年,还没有关于中国人境外消费的统计数字,到2015年,中国人境外消费金额已经高达1.2万亿元,成为闻名全球的旅游消费大户和“行走的钱包”。在国内,电子商务网站也在十年中迅猛崛起。去年,中国网购总额达到3600亿美元;“双11”期间,天猫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只用了12分28秒。过去十年,出国留学、出国旅游变得越来越容易。而且人民币大幅升值,购买力不断提高,大家出去都是扫货的。还有投资,十年前,没有多少人知道理财产品,现在多少老百姓天天琢磨理财的事?

尽管如此,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依然在拉大。十年前,全球富豪榜和世界500强里还几乎看不到中国内地富豪和企业的名字,现在不仅进去了,而且排到了靠前的位置。但是,当中国富豪的财富水平已经跟国际接轨,甚至达到一流时,中国老百姓的财富排名仍然相对偏后。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7月公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数据,中国以7380美元的人均年收入,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60,排名第一的挪威则超过了十万美元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,早在2009年,世界银行的报告就显示,当时占中国人口0.4%的富人,掌握着社会70%的财富。如果去掉富豪人群,普通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又将排在什么位置?过去十年,我们最富的和最穷的差距的确拉大了。那些占总劳动力70%的群体,农民、农民工,生活质量仍然很低,他们财富不多,更没什么金融资产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,国内一位出租车司机说:“我羡慕韩国人,闹金融危机说明他们有钱啊!”当时韩国正闹危机,有资产才会有危机。尽管贫富差距仍然巨大,中国人整体更加有钱仍是不争的事实。今天,中国经济的每一次波动都会引发全球关注,十年前这还无法想象。

纵论“十年之痒”过去十年,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白领压力的变大。过去十年,大学毕业生激增,但白领岗位和经济增速都没那么快,市场供求发生变化,导致竞争更加激烈。

(转自 社科智讯微信公众号


推荐阅读

【经济热点】 李稻葵:二线城市房价很难降 一线城市房价仍会涨

【经济热点】 周其仁:解析2017年中国经济

【经济热点】 国家统计局:2016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.7% 首次突破70万亿元

【经济热点】 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发表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》主旨演讲

【经济热点】 今天开幕的达沃斯论坛对国际形势忧心忡忡,2017年全球经济风险点到底在哪?

【经济热点】 林毅夫谈雾霾: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来换取环境改善是不可取的!

【经济热点】 被忽视的政治逻辑和管理实践:对林毅夫、张维迎之争的再反思

【经济热点】 樊纲:房地产问题的背后究竟存在什么问题?

【经济热点】 高培勇:明年积极财政政策最大空间给企业降成本


  (编稿:林盼、董丽霞    审校:郭冠清)  


  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 ∣ 长按关注

长按,识别二维码,加关注


 感觉不错,请点赞 ↓↓ 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